学科简介
本学科始建于1938年,历经刘筠院士等老一辈学者辛勤耕耘,培养了包括两院院士4人、国家杰青6人等一大批杰出学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拥有8个高层次学科平台(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和“211 工程”重点学科、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和“双一流”建设项目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多肽药物创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9个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创新团队、2个省创新研究群体、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省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和2个优秀导师团队)。
本学科拥有高水平人才队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青年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6人,省科技领军人才等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45人。适应教育改革与生命科学发展战略需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国际前沿,本学科致力于培养生物学基础扎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人文底蕴深厚、学科特色鲜明,能够胜任生物学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教学教育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本学科瞄准国家需求,对接地方经济建设和科学前沿创新,形成了鱼类遗传育种理论及应用、杂交水稻理论及应用、蜘蛛研究及利用、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微生物研究及利用等五个特色研究方向,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近 年来,刘少军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成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牵头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100项以上,在同领域有较大影响力。
本学科新增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省级国际合作基地,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 Ferid Murad 教授等来讲学,成功举办第四届微量元素与饲料安全国际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有效地加强了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创办国际期刊《Reproduction and Breeding》,主办《生命科学研究》和《激光生物学报》。在 Genome Research、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国际上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
人才培养质量
出版教材质量
教材名称 |
主要作者 |
署名情况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版次 |
《基因工程》 |
袁婺洲 |
主编 |
201909 |
化学工业 出版社 |
第2版 |
《科学》(湘科版) |
段巍、彭香 |
系列教材总主编 |
201812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第1版 |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学教程》 |
戴国、胡自强 |
主编 |
201905 |
伟德BETVlCTOR最新地址出版社 |
第1版 |
《蜘蛛学》 |
颜亨梅、彭贤锦 |
主编 |
202011 |
伟德BETVlCTOR最新地址出版社 |
第1版 |
《中国动物多肽毒素》 |
梁宋平 |
主编 |
201609 |
科学出版社 |
第1版 |
国家级一流课程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年度 |
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
转基因的科学——基因工程 |
袁婺洲 |
2020 |
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中国鸟禽文化 |
邓学建 |
2020 |
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
中国鸟禽文化赏析 |
邓学建 |
2018 |
代表性教学成果奖
奖项名称 |
获奖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成果完成人 |
获奖年度 |
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 |
线上线下 双通双融——《基因工程》精品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
二等奖 |
袁婺洲、邓云、范雄伟、唐文岘、万永奇、谢华平 |
2019 |
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 |
基于创新驱动的生命科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陈湘定、段巍、陈良碧、 胡胜标、陈松、黎维平、 戴国、黄畅 |
2019 |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 |
发育生物学 |
一等奖 |
张纯 |
2020 |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 |
微生物学 |
一等奖 |
胡胜标 |
2018 |
师资队伍与资源
师资队伍
植物学 |
植物发育生物学 |
李东屏、梁满中、姜孝成、徐孟亮、邱义兰、毛丹丹、戴小军、田连福、王晓辉 |
真菌学 |
陈作红、张平、王鹏、何正蜜 |
|
植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 |
黎维平、蔡秀珍、丛义艳、潘柏含、谭英、旷仁平 |
|
动物学 |
动物营养与人体健康 |
何善平、翟宗昭、杨焕胜、陈湘定、谢华平、吴葩、李婷婷、何流琴、周琼、李建中、尹佳、谭丽君、屈晓超、黄鹏飞、李雅丽、丁雪沁、王启业、朱武政、彭威、黄晶、熊蕾 |
动物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 |
彭贤锦、徐湘、许昕、杨筱慧、刘萍、蔡渠 |
|
动物生态 |
王智、王娟 |
|
脊椎动物学 |
莫小阳、王斌、黎红辉 |
|
微生物学 |
应用微生物学 |
夏立秋、孙运军、黄伟涛、莫湘涛、崔军、谢伟岸 |
微生物基因工程 |
胡胜标、余子全、陈宇、胡益波 |
|
现代微生物技术 |
邓乐、何定庚、方芳、常海艳、王丽 |
|
发育生物学 |
鱼类生殖发育与遗传 |
刘少军、覃钦博、肖亚梅、刘文彬、陶敏、张纯、周毅、任力、彭亮跃、王静、顾钱洪、胡方舟、周蓉、刘庆峰、罗盛伟、周泽军、戴国、魏泽宏、舒玉琴、杨聪慧、梁小星、王石、文明、王余德、李胜男、沈中源、李武辉、曾雷、禹琪芳、饶科、胡婕、罗凯坤、赵如榕、刘锦辉、汤陈宸、王敏、赵霆雷、吴昌、符文 |
细胞免疫与病原感染 |
冯浩、肖军、吴慧、肖俊 |
|
心脏发育研究 |
袁婺洲、王跃群、李永青、范雄伟、李芳、江志钢、唐文岘 |
|
斑马鱼基因组学与基因修饰模型的研发 |
邓云、曹秋香、张天雷、涂超峰、张珏、郑伟 |
|
分子细胞生物学 |
郭向荣 |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多肽药物创制 |
刘中华、王贤纯、陈平、赵宇、容明强、王颖、曾雄智、王迎、王美迟、唐城、周熙、张盖华、曾勇、刘珍、陈海燕、胡卫军、陈敏芝、廖琼、丁金花 |
基因功能与调控 |
向双林、胡翔、魏晨曦、聂倩 |
|
分子肿瘤学 |
丁小凤、周建林、周畅、韩梅 |
|
医学生物化学 |
李国林、魏芳、段志贵 |
支撑平台
平台类别 |
平台名称 |
批准部门 (与批文公章一致) |
批准年度 |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 |
2016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动物多肽药物创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发改委 |
2015 |
国家级基地 |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
教育部 |
2002 |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教育部 |
2002 |
部级中心 |
农业部鲤鲫遗传育种中心 |
农业部 |
2012 |
部级重点实验室 |
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2006 |
部级中心 |
多倍体鱼繁殖与育种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2006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鱼类生殖发育与遗传育种创新引智基地 |
教育部 |
2019 |
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湖南省动物肠道生态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 |
湖南省科技厅 |
2018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动物肠道功能调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南省科技厅 |
2019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作物不育资源创新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南省科技厅 |
2016 |
省级中心 |
湖南省鱼类遗传育种中心 |
湖南省政府 |
2012 |
省级中心 |
湖南省生物发育工程及新产品研发协同创新中心 |
湖南省教育厅 |
2014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多肽药物湖南省工程实验室 |
湖南省发改委 |
2012 |
省级基地 |
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
湖南省教育厅 |
2008 |
省级基地 |
湖南省高校“鱼类遗传育种”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
湖南省教育厅 |
2008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湖南省科技厅 |
2006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湖南省教育厅 |
2003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湖南省蛋白质组学及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湖南省科技厅 |
1999 |
科学研究水平
科研获奖
奖项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项目名称 |
完成人 |
获奖年度 |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淡水鱼类远缘杂交关键技术及应用 |
刘少军、覃钦博、陶敏、张纯、罗凯坤、肖军、王石、胡方舟、周工健、杨震 |
2018 |
|||
湖南省“三大奖 |
二等奖 |
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 |
陈作红 |
2019 |
|||
湖南省“三大奖 |
三等奖 |
湖南两栖动物9个新物种的发现和鉴定 |
莫小阳、邓学建 |
2016 |
|||
湖南省“三大奖 |
二等奖 |
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技术与临床应用 |
卢明、贺西京、陈铖、陈平、滕晓华、段答、刘波、蔡璇、彭立辉 |
2017 |
|||
高等学校科学 研究优秀成果 奖(科学技术) |
二等奖 |
拟南芥几个耐逆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
李东屏、于峰、毛丹丹、陈良碧、田连福 |
2020 |
|||
大北农科技奖水产科学奖 |
一等奖 |
鱼类杂交育种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
刘少军 |
2018 |
社会服务贡献
本学科瞄准国家需求,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长期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发展方向, 做出了理论-技术-产品-转化一体化的产学研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学科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及服务社会。本学科涌现了父子院士接力,攻克鱼类远缘杂交难题, 探索出远缘杂交特有的遗传和繁殖规律,并建立一步法和多步法共性关键杂交育种技术,利用该技术研制了合方鲫、杂交翘嘴鲂等一批新型的优质鱼类,在多个贫困地区建立鱼类养殖基地,并获得显著经济效益,为助推脱贫攻坚和渔业“千亿”产业,为实现我国水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发明温敏不育系育性鉴定以及核心不育株筛选的专利技术,制定育性鉴定标准,创制不育系新品种和优质杂交组合,并利用专利技术开展“两系”不育系的育性鉴定及核心不育株的筛选服务,经过鉴定的不育系大部分都已应用于生产,为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深入揭示蜘蛛多肽毒素分子多样性、结构特征和分子作用机制,建立多肽毒素药发技术体系,鉴定了十余种重要价值的多肽毒素,为我国多肽药物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已为十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建立国际上最大的蜘蛛多肽毒素资源库和信息库,访问次数超过70万,为促进我国创新多肽药物研发做出了贡献。
2.学科建设促进学术交流。本学科创办国际学术期刊《Reproduction and Breeding》;主办国内优秀核心期刊《生命科学研究》和《激光生内部材料物,请勿外传 学报》;主办第四届微量元素与饲料安全国际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等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会议十余次;为学科发展和声誉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3.学科建设促进科学普及。本学科80多年来一直坚持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生态评估,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野生生物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建立了有悠久历史和内容丰富的动植物标本馆,并用之作为重要科普基地,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本学科还积极参与制定食品安全法规和中毒临床诊治方案,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为我国食品安全、特别是毒蘑菇中毒预防与治疗做出突出贡献,提高了本学科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