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标本馆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服务 > 动植物标本馆 > 正文

大 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

来源:伟德BETVLCTOR1946日期:2021年07月02日 22:20浏览数:

大鲵(Megalobatrachusdavidianus)隶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属在日本有日本大鲵(Andrias japonicas),中国有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两种,因其叫声酷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在湘西北叫腊狗,在湘东南叫狗鱼。其体长、体重分别可达1.8m、60kg以上。是由3亿6千万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时期水生鱼类演变而成的古老的两栖类动物。中国大鲵即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

大鲵体大,全长1米左右,头宽大而扁平,眼很小,无眼睑,眼位于头背面,靠近吻端,口裂大,四肢短扁,指45,尾短而侧扁,体表有许多由两个疣粒紧密相连成对的疣瘤(是侧线器官,日本大鲵是单个的不成对);体侧具纵行皮肤褶。体色变异很大,通常见到的有以褐色、浅棕色、红棕色或暗黑色为底色,再杂以较淡或较浓的斑块,斑块形状、大小、位置都有变化,也有无斑块或纯色者1

主要营水栖生活,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河流、大流溪之岩洞或深潭中。最适宜水温为14℃~20℃;成体营单栖生活,幼体喜集群。白天很少活动,偶尔上岸晒太阳,夜间觅食,多在滩口或浅滩处捕食。捕食有两种方式:一是在隐藏处逆水等待,不主动爬近食物,但眼球可以转动观察,当食物靠近时,突然张口吞食;另一种是主动接近食物,行动时四肢动作小,身体稳定、不弯曲拨水,渐渐接近食物,先嗅,确认后突然张口吞食。不管哪种方式,若遇有较大的食物,或者两条大鲵争食时,大鲵会咬住食物,身体急速旋转,把食物拉断,各得一份,或由强者夺得食物。主要以蟹、鱼、蛙、虾、水蛇、水生昆虫等为食。

繁殖期5~8月,雌体成熟后,卵带一端附着在石头和木头上,边爬边产卵,卵排列在卵胶带内呈念珠状,长达数米。雌体产卵后即离去,雄性有护卵行为,有的雄体将卵带缠于身上,加以保护。受精卵经52~68天即可孵出幼鲵,幼鲵能独立生活时,雄体才离去1

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包括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近年来,野生大鲵物种数量锐减,野外考察已很难发现大鲵踪迹,几近灭绝。我国于1988年,2021年将该物种列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国际上也将其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中,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2007年公布的全球受胁物种红皮书中位列CR级(极危),《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也将其列为极危等级,严格禁止捕猎3

近年来全国分布区调查结果显示,大鲵资源分布已呈片状/点状分布2。太白县作为历史上大鲵的主要分布区之一,2011~2012年,野生资源量为7709尾。陕西南部的秦岭、巴山、米仓山地区是我国野生大鲵分布气候最适宜、数量最多的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鲵资源依然非常丰富,汉中市内山区的河道内经常可见到大鲵活动。1990年前后汉中市大鲵数量锐减,1991年刘诗峰等调查发现大鲵资源蕴藏量仍较大存量在2.2~2.3万尾。湖南张家界市20世纪50年代桑植、大庸和刺梨3个县每年收购出口5万kg大鲵,80年代后大鲵资源迅速减少;2006-2008年罗庆华对张家界市大鲵分布区域和资源数量调查发现野生资源仅存2001尾,2009年仅976尾【4,5】。山西全省大鲵资源量在20世纪70年代末约为10t,到1994年锐减到2t左右,部分河溪中大鲵已经绝迹。在河南伏牛山区,大鲵曾是当地的两栖动物优势种,20世纪70年代前,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当时还未建成保护区)几乎所有溪流都有大鲵分布,80年代后期仅在高山溪流中见到,90年代难见其踪迹,2010年调查证明已无大鲵分布;贵州黔东武陵山区曾是大鲵的主要产区,溪河中经常可见大鲵,20世纪80年代大鲵资源蕴藏量急剧下降现今仅有零星分布,且多生活在喀斯特地下暗河中,不易被发现和调查。安徽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自然环境优越,大鲵曾分布广泛,资源量丰富,1994年安徽水产局进行全省大鲵资源全面调查时发现有36.5~56.2t,但正以惊人的速度衰减,多地已绝迹。20062008年对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鲵资源的分布区域和数量进行了调查。近年该保护区野生大鲵呈不连续点状分布,约为0.2万尾,资源量仍有衰退趋势,人工养殖资源量增加较大,约3.21万尾。可见,中国大鲵的野生种群数量已急剧下降,物种资源几近枯竭。需加强野生大鲵保护管理,增加人工放流数量与效益,以逐步恢复野生大鲵资源【2】

大鲵资源急剧下降始于20世纪80-90年代,原因一是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如砍伐森林、修建水利设施等因其栖息地被占用,造成局部地区灭绝;二是自身的生物学因素,诸如自然繁殖困难,幼苗成活率低等;三是人为过度捕捞和偷猎。目前,国内建立有各级大鲵保护区21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9个。河南省西峡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82年,是以大鲵为重点保护对象,兼具保护大鲵赖以栖息繁衍的陆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

2002年以后大鲵繁殖成功的事例越来越多,人工养殖规模最大的陕西汉中市,2006年全市大鲵存量约10万尾,截止2009年,驯养繁场(点)多达1000余家,养殖大鲵总量超过100万尾,当年繁育幼苗50多万尾,占全国产量的70%;截至2009年,湖南省有大鲵驯养繁殖企业35家左右,年繁殖能力达4-5万尾。大鲵优生区的人工驯养繁殖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其他许多地区,包括大鲵的非原产地也掀起了养殖之风。2012年底,贵州省农委通报贵州大鲵存池43.5万尾,存量仅次于陕西;张家界市养殖规模也超40万尾。20世纪60年代为了以养殖促进保护,张家界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鲵养殖。1973年全国第一个大鲵研究所在桑植县双泉水库成立了,对大鲵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养殖试验并开展养殖。据统计,至2014年底,张家界市大鲵养殖量到达103.4万尾,完成商品鲵加工销售 99.86万尾,人工繁殖大鲵幼苗30.7万尾,培育能繁亲本1.73万尾,全市开发大鲵深加工产品95个【4】。至2014年贵州大鲵养殖达到80万尾,全国存量达到400万尾。人工驯养繁殖对于大鲵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极其有利,需要继续发展大鲵人工养殖,不断增加大鲵的资源总量。

伟德BETVlCTOR最新地址动植物标本馆现有大鲵标本2个,均采自湖南张家界武陵源。

参考文献

1. 沈猷慧等.湖南动物志. 两栖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6-37.

2. 殷梦光,曹宇,李灿.中国大鲵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11):197~202.

3. 段延,熊斌,颜文博等.大鲵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2):144-148.

4. 罗庆华,刘英,张立云等.湖南张家界市大鲵资源调查.【J】四川动物,2009,28(3):422-436.

5. 罗庆华,张立云,刘英等.桑植县大鲵资源调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8):728-731


上一条:动植物标本馆简介

下一条:家蚕交尾过程

【关闭】